XM集团

盘点新能源骗子的几大套路(2025年01月26日)

XM

“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” ,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。

谁也没想到,2025年的第一个月,没有等来固态电池上车和高阶智驾升级 ,而是一个堪称闹剧的销量造假风波。

近日 ,多家自媒体爆料,某新势力子品牌销量注水影响到了车辆交付。

事情的起因是该品牌高层发现旗下新车发生大面积退定的情况,却没有报告有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营销负面 。用户就算不要定金也要退定 。品牌官方毫无办法 ,也找不到原因,只是“用户突然就不想要了。”   

深入了解才得知,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造假产业链:由于该品牌以大定数量而不是实际交付量制定KPI ,不少底层销售选择虚构大定量来谋求升职加薪。销售把7000元的工资拿出来,可以虚构至少五个大定订单 。由于虚构的业绩十分优秀,很快得到提拔。其他销售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效仿 ,最终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。

“如果在该品牌大定数量能够达到区域前25%,就能够进入能升职的备选池子 。再加上该品牌的大定金额较低,所以就有不少销售自掏腰包邀请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下定 ,以获得优先升职的机会。”  

品牌中层不仅未起到监管责任,反而怂恿亲朋好友一起交大定定金订车,制造“销量大卖 ”的假象 ,以此来获得高层垂青 ,自己好升官发财。据爆料称“此前所收集的40个大定订单里,有20个都是这么造假的 。 ”

最后大定数据报到顶层一对账,发现“全都是泡沫”。由于汽车行业是以销定产 ,在车辆上市或者预售阶段下定为意向订单,工厂就会进料排产。虚构大定数据导致后续弃订率居高不下,导致无数原材料、人员用工成本被白白浪费 ,“供不应求”的场面迟迟未见,公司赚到的仅仅每人几千块的大定定金,远远覆盖不了造车所浪费的资源 。

总结来看 ,这是一起利用公司政策漏洞,早有预谋自下而上的集体造假事件。从中也暴露出了该品牌管理不善缺乏市场经验的短板,也是该品牌过于追求销量忽视自身能力提升所种下的恶果。

据悉 ,目前该品牌在1月1日已经补上了这个政策漏洞,大定数据不再与升职加薪挂钩 。

出于新闻的严谨性,我们不能公开这家公司的品牌名称 。但也给广大车友提个醒:一辆车很贵 ,不要只看销量去买车。因为类似的销量造假事件 ,已经发生了不止一起了。

一 、1.0造假骗补,2.0造假骗钱,3.0造假开始骗人了

2016年 ,财政部正式对外公布五家严重骗补企业名单 。这些公司通过有牌无车、有车缺电、标示不符 、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等虚构销量的方式,违规骗取国家新能源补贴,涉及车辆共计76374辆 ,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.7亿。

以“有牌无车 ”这种造假方式为例,“某公交公司买了100辆公交车,但100辆公交车不可能全部停到车管所上牌 ,所以,一般仅需要象征性开几辆过去,而这就很容易让企业找到漏洞 ,车尚未生产出来,但牌照已经上好了,再凭借上牌的数量 ,去申报补贴。”有专家表示 ,车企通过虚构车辆上牌量,平均一辆客车仅国家补贴部分就高达30万到50万元 。地方政府通常还会有1:1的配套补贴政策,两者相加到手100万 ,巨大的补贴诱惑吸引部分厂家铤而走险。   

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对恶意骗补情节最严重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,取消其中央财政补贴资格 ,取消其整车生产资质。对金龙联合汽车工业(苏州)有限公司 、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,追回2015年度2416辆违规上牌车辆获取的中央财政补助预拨资金,并按问题金额50%处以罚款 。

恶劣的骗补行为波及范围之广 ,客观上加快了我国对于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。据悉,商用车尤其是骗补重灾区的客车领域,2020年已停止补贴。

如果说套取国家补贴的主体主要在商用车领域 ,是销量造假的1.0时代 。2.0时代的造假则主要在民用车领域,其手段也高明许多。

2024年,国内一家主要出口海外轻型代步车(俗称老头乐)的新势力车企 ,XEV悠遥汽车官方账号发布全员信 ,由2500名员工署名,控告公司管理层虚构销量欺骗公司股东、投资人和供应商,欺骗手段高潮迭起 ,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。

根据控告信,我们梳理出了完整的造假脉络:由于该公司的生产和销售数据明显波动,管理层先是停止召开管理会和产销会 ,隐瞒生产销售数据 。同时不再设立预算制度和成本中心,把公司账务搅成一锅粥 。据告股东书的指控,“截止到去年9月 ,公司账上还有超过1亿的现金流,但到了年底,现金流已接近断裂。”短短三个月 ,一亿资金不翼而飞,去处无从知晓。

不仅如此,公司董事长还捏造7000万的销售数据 ,利用豪华装修中饱私囊 ,拖欠供应商货款,裁撤海外销售中心,致使原本海外销量喜人的订单由于无法生产而被迫中断 。

更为恶劣的情况是 ,面对无法交付的窘境,管理层不仅没有试图改善,反而怂恿融资团队继续加码库存融资 ,最终导致库存崩溃。

“在没有足够订单预期的情况下,强行排产了大量库存,随后又把这些库存做短期库存融资 ,计算成销售收入,从而营造了高销量的假象欺骗投资方。 ”

库存融资本身是行业通行做法,即车厂生产的新车短期内没有卖掉形成了库存 ,为了过桥或者稳定现金流,向银行或金融机构通过抵押等融资手段借钱,用来弥补现金流 ,通常利息较高 。但虚构的库存无法将库存转化为销量 ,反而加重了现金流短缺,直至最后崩盘。

1.0造假骗国家补贴,2.0造假骗股东和投资人。3.0造假 ,则是为了骗想买车的消费者,骗我们普通人 。

2023年5月5日,理想汽车CEO李想的一则微博引起行业热议。直言有车企针对汽车上险量数据造假。“我们被很多同行投诉举报 ,所以从上周开始暂时不能发布真实的上险量数据了,非常遗憾 。我看有同行忍受不了开始有人对上险量数据(每个车企都会购买)造假,主动发布了第一周真实的上险量数据 ,快速纠偏。特此纠正!”

李想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,不少车企纷纷下场辟谣表示“不是我干的”。小鹏官微用上了“这是对小鹏的高级黑 ”这样严肃的字眼 。当时小鹏月销仅有几千台,如果连几千台销量都有水分 ,那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 。不过2025年,小鹏终于不用再操心销量的事情了。2025年第一周,小鹏超过理想 ,2025首周销量夺冠 ,理想36周连冠纪录被终结。

在汽车行业,销量榜单一直是消费者购车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。

“销量高,说明一辆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,各层面都比较成熟可靠。同时一款车型的销量高也意味着其市场保有量大,车辆的配件保有量自然也就较多、价格相对便宜。销量高也确保了二次交易的残值,相对冷门车型要更加保值 。” 锌财经评论认为 ,

对于汽车之家 、懂车帝之类平台的销量榜单,车企基本都会通过“合作”的方式,对自家车型的销量数据进行注水 ,这在行业内已不是秘密。有的车企则会选择在销量榜单前加定语和限定词,把排行榜限定在某个范围,以此获得该榜单的靠前位置。比如高合曾经宣传自家车型是“50万豪华纯电销量冠军 ” ,定睛一看,销量仅有几百 。无怪乎网友嘲笑一些车企“只要定语够多谁都可以是销冠”。

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。某些车企过于看重销量榜单带来的面子 ,却忽视了造好车服务好客户的里子 ,倒闭也就不奇怪了 。合作榜单注水,自造榜单狂加定语修饰词,都改变不了销量低迷的真实的状况。车企为何依然乐此不疲?

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汽车消费市场还不成熟 ,尤其是民用汽车消费市场从2000年才开始普及,满打满算20年,很多消费者跟风买车 ,而不是从自身需求出发。不少投资人和股东也是只看销量不看质量,忽略车企最核心的是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,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“2025第一骗” ,一个小小的管理漏洞就让整个品牌大面积退定暴雷,这在传统车企是基本不可能发生的拙劣骗局,就这样在这家新势力企业中集中爆发了 。   

二、整个汽车行业都没有一份靠谱的销量榜单吗?

目前来看 ,销量榜单对于车企排产新车、投资人预测市场 、消费者购买参考甚至是国家新能源政策制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。那么哪份榜单才能代表最真实的销量数据呢?

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能够看到的销量榜,除了被各大车企美化过的自造榜单,以及各个汽车垂直媒体充值过的所谓“合作榜单 ” ,比较权威的有三种 ,中汽研、中汽协、乘联会数据。

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,这三家榜单的数据并不一致,有时差距还会比较大。什么原因呢?   
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解释称 ,中汽协统计的数据是批发数据,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是整个车市的零售数据 。

中汽协销量榜

除此之外,这些榜单中的乘用车 、新能源乘用车、新能源汽车、销量 、批发销量、零售销量等细节指标也并不相同。

统计口径不同 ,数据结果有偏差可以理解。

但问题在于,中汽协和乘联会都是根据车企产销数据和反馈进行计算 。如果车企如上文提到那些造假企业,在生产端就开始造假 ,那么反馈到中汽协和乘联会的数据就会被污染,榜单发布之后造成数据误差就会更大。   

“但车企的数据,其自身的销量有一套自有统计系统 ,至于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到友商数据的,还无从得知。 ” 有专家表示,即便厂商如实上报数据 ,由于各家统计算法不同 ,上报的数据综合统计起来也并不准确 。

由于让车企自己上报数据实在不靠谱,于是行业内引入了新的算法,也就是中汽研的数据。该源自车辆交强险数据 ,虽然仅包含终端零售销量,不过却是通过交管部门源自各个省市区的数据,通过逐层汇聚获得 ,具有地理分布统计特征,最具有参考价值。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上险量 。   

中汽研销量榜

目前看来,依据上险量排出的销量榜相对靠谱 ,但大家不要忽略了车企里的大聪明。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。有些车企为了上险量,通过设立网约车公司、租车公司 、二手车公司等取巧行为,左手倒右手 ,一手生产新车,转身就卖给二手车公司或者网约车公司 。

表面上看这些车都要上牌上险,手续齐全推高了销量 。但作为普通消费者 ,你要是真信了这个邪 ,看着榜单买新车,那么开回家的可能就是一台网约车,或者新车价格买回家 ,保值率却狂跌的“二手车”,因为这个车型绝大部分销量都来自二手和网约市场。

公安部数据

不过目前交管部门的数据已经不允许随意买卖了,只公布每年的总量 ,这完全满足不了部分车企每周都要发销量榜单的营销需要。

怎么办呢?车企自己雇佣第三方统计公司,自己统计上险量 。第三方统计公司是哪家企业,是喝酒磕头求人拿到的数据还是大数据预测拿到的数据?车企方面无人透露 ,我们无从得知。数据真实性我们更无从得知。

不过如果你愿意每天蹲到车管所附近,你就会看到一些路边倒卖光盘 、卖水果的或者车管所里代人排队、代客泊车的黄牛 。至于他们是不是车企的托儿,还是那句话 ,别问,问就是车企方面没人说,我们也不知道。我们只知道 ,作为消费者 ,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你们这个地区最受欢迎的是哪个品牌哪个车型,你也可以搬个小板凳坐到市中心的十字路口或者车管所门口,自己数一数就知道了。

当然 ,我们还是劝你从自身需求出发来买车 。销量榜单仅供参考,鞋合不合脚只有你自己知道,不要人云亦云。撞衫尴尬 ,“撞车”其实也挺尴尬的,百花齐放才是春。